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img.nync.com/u/2020/08/30/b15f132c_l.jpg)
农村“供销社”这个曾经很熟悉的称谓,伴随我的童年一直走到九十年代,被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过,失去了他昔日的“辉煌”与“红火”,取而代之的变成了千家万户的“小卖部”。是欣喜?是无耐?谁也说不准,谁也不知道,更没人去过问。
“供销社”始于建国初期的50年代,政府为了“发展生产、保障供给”,方便民生,开展了民间入股投资的集约资金办法,全社会在十里一点,八里一处设置了遍布全国星罗棋布般的“供销社”。活跃在广大乡村百姓的生活里,解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,不能不说是政府的一个英明决策。
供销社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,当年那可是一个香饽饽,独树一帜。那时,国家对商业领域管控严格,都以计划调拨的形式进行,加上物资匮乏,只有不够卖的,没有不够买的。供销社独家经营,不想火都不行啊!
那时候,80%的人口都在农村,而供销社就是以农民入股的形式组建的。后来不断地发展,国家的扶持,他就牢牢地占据了农村着广阔的天地。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供销社占到了全国商品销售额的70%以上。而且那时,供销社员工是国家干部,人才济济。
那时,作为计划经济链条上的一个重要节点,它是门类齐全的。不仅有售货员,还有技术员,而且种植养殖、化肥农药、餐饮屠宰、机械维修、农产品加工等等,只要是农村需要的,供销社都给提供。
后来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,占据了主导地位之后,个体经济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,商品也日益丰富,当计划经济这个大环境没有了,供销社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,自然而然的消失了。
现在有人说“供销社”要回来了,如果供销社要回归,这对于很多老人来说,倒是一个亲切的所在,但是要想成功回到老百姓的身边,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其实,国家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恢复重建了。据有关数据显示,现在,全国供销系统内的基层社经营网点有34.1万个,其中,日用消费品网点16.9万个,农业生产资料网点11.8万个,农副产品收购网点2.6万个,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.8万个,覆盖了全国90%以上的乡镇。
农村“供销社”变身“农村电商”推进供销社改革转型发展
与其说“供销社”要回来,倒不如说现在的“农村电商”就是过去的供销社。农村“供销社”,试点更换新名称“农村电商”,这是国家聚焦三农2019再次发出的一号文件,趋势已形成,不久就会普及县、镇、村,三级联网。现在供销社主要是抓住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,通过资源整合、网点布局,让农民网上购物和取快递的程序简化,利用电子商务手段,实现城乡双向对接,成为供销合作社。
但话又说回来,现在的农村,很多所谓的“供销合作社”,那也仅仅是希望生意红火而借用的招牌。毕竞,很多人都知道,过去的“供销合作社”是为农业生产、农民服务的,无假货、不坑人、薄利多销为经营原则。个人认为,如果想要让“供销合作社”起到根本性作用,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:
农村供销合作社除了利用电子商务手段以外,应与当地的农贸市场、连锁超市、专业合作社进行产销对接,进行农产品集中收购输出。这样,既解决了当地农产品滞销问题,又可赚取利润。另外,还可以帮助农民解决好大田托管、代耕代种、股份合作、以销定产的现实问题。那么它就一定能在农村和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。